新南向先锋-他让柬埔寨总理家乡起死回生

新南向先鋒-他讓柬埔寨總理家鄉起死回生

美德醫集團董事長楊克誠是新南向先鋒。早在1988年台商搶登對岸時,楊克誠選定菲律賓作為其創業基地。後來,更前往柬埔寨開疆拓土,甚至讓柬埔寨總理韓森家鄉起死回生,進而開發柬越邊境的曼哈頓經濟特區。

政治大學國貿系畢業後,楊克誠先在勤業會計師事務所關聯的華成顧問公司服務;後於國內紡織成衣廠負責國際營銷十年後,他決定自行創業。由於當時政府尚未正式開放企業赴中國大陸投資,經過審慎評估,他決定在菲律賓巴丹島工業區設廠。

儘管當時菲律賓的工資較中國大陸高出4成(約100美元/月),但因策略奏效-專注於生產醫療紡織用品(口罩、繃帶、防護衣以及相關醫療耗材),以區隔受配額限縮的一般紡織品項。產業路線的抉擇使業務順利推展開啟美國市場,創業第一年營收就近300萬美元。

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時,反而提供專注本業美德醫療崛起的機會。近年來美德醫療在新加坡順利上市,為當時第四家在新加坡上市的台資企業。
讓柬國總理韓森家鄉的工廠起死回生。

就在新加坡上市的前後,楊克誠注意到菲律賓醫療紡織用品配額受到中國大陸競爭,開始尋找東南亞其他的生產基地。
柬埔寨離金邊100多公里的磅針省,一處23公頃廢棄工廠被他相中。原來這個工廠為中國大陸捐贈,在當時電力系統付之闕如的柬埔寨,此地具有發電與供水等基礎設施,只是因內戰停工多時。

楊克誠於是以不到半年的時間,讓這個廢棄超過十年的工廠啟動。

磅針省為柬埔寨韓森總理的故鄉,韓森的父親曾在這個工廠服務過。韓森總理對楊克誠讓家鄉工廠起死回生十分開心,工廠啟動運轉時,親自前往剪彩。

柬埔寨磅針廠

柬埔寨磅針廠現有四千多名員工,乃磅針省當地第一大企業,也是美德醫療亞洲各地工廠中最大生產基地,將美德醫療推向世界的第三大紡織醫療用品製造商。
2003年 SARS打響名號,進入國際防疫體系。

2003年發生的SARS由於疫情嚴重,口罩需求殷切,美德醫療及時協助(空運)台灣與新加坡政府建立防護體系所需的防護衣及口罩等,並捐助四十萬個口罩,給予台北地區中小學校,讓美德醫療打響名號。目前政府的戰備防護系統五年所需的醫療耗材的供應系統與管理,就由美德醫療十餘年來協助政府建立。非洲伊波拉病毒發生時,所使用的防護衣及相關用品,有一半以上是美德醫療的產品。

天上掉下來的禮物

善用當地資源與人為善的管理風格,讓楊克誠意外地接到一個「天上掉下來的禮物」-開發經營位於柬越邊境的曼哈頓經濟特區的機緣。
2004年前後,中國大陸及越南銷往歐盟的運動鞋、自行車、螺絲螺帽以及蠟燭等產品,陸續遭受歐盟反傾銷稅課徵危機。相關產業的台商亟思在柬越邊境、柬埔寨境內,建立工業區,以為規避。

這塊150公頃的工業區預定地,隸屬柬埔寨國防部轄下的沼澤農田,離柬越邊境6公里,距離胡志明市機場及海港,車程僅1個多小時,比前往首都金邊2個多小時更近。

因柬埔寨國防部無法整合當地農戶,韓森總理遂想到當年讓家鄉工廠起死回生的美德醫療董事長楊克誠,請他負起重籌的重任,以中國大陸的深圳經濟特區(做隔鄰香港的腹地)為目標,利用與胡志明市及胡志明港連結的地緣優勢,發展曼哈頓經濟特區。

楊克誠接下重責,著手規劃開發,讓遭遇傾銷稅的廠家,低價、優先進駐。經濟區內設有有柬國海關、商業投資官員等通關辦公室,貨物可直接駛往胡志明港出口;省去邊境通關流程。

2005年8月11日,柬埔寨總理韓森親自率領政府高官,舉行曼哈頓經濟特區揭牌典禮,並自稱為特區接生婆。
楊克誠悉心經營,事必躬親,12年來曼哈頓經濟特區已由原先的150公頃,到目前近400公頃,33家廠商進駐。每月直接由特區送到胡志明港出口已高達一千多個貨櫃。

包括全球最大的潛水衣工廠(台灣的薛長興公司)、窗簾加工廠(億豐的三鋒),香港上市公司的信星鞋業、全球前3大自行車廠Best Way等多家台商,以及韓國皮件大廠等都在此設廠。

移植台灣精神

廠區由原本的3百位農民增加至目前的2.8萬名員工。 「表示2.8萬家庭受到改善,」這位新南向先鋒欣慰的說。
展望未來,計劃結合台灣成熟與先進的產學機構,在區內建立醫療設施、整合當地大學發展技職教育體系、興建合宜住宅、建構智慧城市等打造新鎮,將台灣經濟發展成功的經驗凝縮移植當地,是楊克誠對曼哈頓經濟特區發展的藍圖以及新南向發展方略。

新聞連結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