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南向先锋-他让柬埔寨总理家乡起死回生

新南向先锋-他让柬埔寨总理家乡起死回生

原文作者: 刁曼蓬

原文转载于今周刊报导

美德医集团董事长杨克诚是新南向先锋。早在1988年台商抢登对岸时,杨克诚选定菲律宾作为其创业基地。后来,更前往柬埔寨开疆拓土,甚至让柬埔寨总理韩森家乡起死回生,进而开发柬越边境的曼哈顿经济特区

政治大学国贸系毕业后,杨克诚先在勤业会计师事务所关联的华成顾问公司服务;后于国内纺织成衣厂负责国际营销十年后,他决定自行创业。由于当时政府尚未正式开放企业赴大陆投资,经过审慎评估,他决定在菲律宾巴丹岛工业区设厂。

尽管当时菲律宾的工资较中国大陆高出4成(约100美元/月),但因策略奏效-专注生产医疗纺织用品(口罩、绷带、防护衣以及相关医疗耗材),以区隔受配额限缩的一般纺织品项。产业路线的抉择使业务顺利推展开启美国市场,创业第一年营收就近300万美元。

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时,反而提供专注本业美德医崛起的机会。来年美德医在新加坡顺利上市,为当时第四家在新加坡上市的台资企业。
让柬国总理韩森家乡的工厂起死回生。

就在新加坡上市前后,杨克诚注意到菲律宾医疗纺织用品配额受到中国大陆竞争,开始寻找东南亚其他生产基地。
柬埔寨、离金边100多公里的磅针省,一处23公顷废弃工厂被他相中。原来这个工厂为大陆捐赠,在当时电力系统付之阙如的柬埔寨,此地却具有发电、供水等基础设施,只是因内战停工多时。

杨克诚于是以不到半年的时间,让这个废弃超过十年的工厂启动。

磅针省为柬埔寨韩森总理的故乡,韩森的父亲曾在这个工厂服务过。韩森总理对杨克诚让家乡工厂起死回生十分开心,工厂启动运转时,亲往剪彩。

柬埔寨磅针厂

柬埔寨磅针厂现有四千多名员工,乃磅针省当地第一大企业,也是美德医亚洲各地工厂中最大生产基地,将美德医推向世界第三大纺织医疗用品制造商。
2003年 SARS打响名号,进入国际防疫体系

2003年发生的SARS由于疫情严重,口罩需求殷切,美德医及时协助(空运)台湾与新加坡政府建立防护体系所需的防护衣、口罩等,并捐助四十万个口罩,予台北地区中小学校,让美德医打响名号。目前政府的战备防护系统五年所需的医疗耗材的供应系统与管理,就由美德医十余年来协助政府建立。非洲伊波拉病毒发生时,所使用的防护衣及相关用品,有一半以上是美德医的产品。

天上掉下来的礼物

善用当地资源与人为善的管理风格,让杨克诚意外地接到一个「天上掉下来的礼物」-开发经营位于柬越边境的曼哈顿经济特区的机缘。
2004年前后,大陆、越南销往欧盟的运动鞋、自行车、螺丝螺帽以及蜡烛等产品,陆续遭受欧盟反倾销税课征危机。相关产业的台商亟思在柬越边境、柬埔寨境内,建立工业区,以为规避。

这块150公顷的工业区预定地,隶属柬埔寨国防部辖下的沼泽农田,离柬越边境6公里,距离胡志明市机场及海港,车程仅1个多小时,比前往首都金边2个多小时更近。

因柬埔寨国防部无法整合当地农户,韩森总理遂想到当年让家乡工厂起死回生的美德医董事长杨克诚,请他负起重筹的重任,以大陆的深圳经济特区(做隔邻香港的腹地)为目标,利用与胡志明市及胡志明港连结的地缘优势,发展曼哈顿经济特区。

杨克诚接下重责,着手规划开发,让遭遇倾销税的厂家,低价、优先进驻。经济区内设有有柬国海关、商业投资官员等通关办公室,货物可直接驶往胡志明港出口;省去边境通关流程。

2005年8月11日,柬埔寨总理韩森亲自率领政府高官,举行曼哈顿经济特区揭牌典礼,并自称为特区接生婆。
杨克诚悉心经营,事必躬亲,12年来曼哈顿经济特区已由原先的150公顷,到目前近400公顷,33家厂商进驻。每月直接由特区送到胡志明港出口已高达一千多个货柜。

包括全球最大的潜水衣工厂(台湾的薛长兴公司)、窗帘加工厂(亿丰的三锋),香港上市公司的信星鞋业、全球前3大自行车厂Best Way等多家台商,以及韩国皮件大厂等都在此设厂。

移植台灣精神

厂区由原本的3百位农民增加至目前的2.8万名员工。「表示2.8万家庭受到改善,」这位新南向先锋欣慰的说。
展望未来,计划结合台湾成熟与先进的产学机构,在区内建立医疗设施、整合当地大学发展技职教育体系、兴建合宜住宅、建构智慧城市等打造新镇,将台湾经济发展成功的经验凝缩移植当地,是杨克诚对曼哈顿经济特区发展的蓝图以及新南向发展方略。

原文连结

滚动至顶部